人造皮肤是行业热点,但目前市场的人造皮肤多为简单的表皮和真皮,哈佛归国博士吴训伟用干细胞再生出功能完整的人类皮肤,为烧烫伤、溃疡、毛发再生、疑难皮肤疾病患者带来了治疗希望,同时,也为科学家进行皮肤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工具。
吴训伟博士在“千人计划”创业大赛决赛上做展示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非常容易受到外伤、烧伤、炎症等因素的损害。据统计,中国每年烧伤与溃疡患者1500万人,其中需进行皮肤移植的病例在350万人。由于没有可替代的皮肤来源,治疗上多采用自体皮肤移植,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不仅会造成新的创伤,同时还存在无“墙”可拆,无自体皮肤可用的情况。
现在这种情况有了新的解决方法。2014年10月23日,在“千人计划”创业大赛决赛上,哈佛归国博士吴训伟展示了他们研发的多功能干细胞再生人类皮肤,为烧烫伤、溃疡、毛发再生、疑难皮肤疾病患者带来了治疗希望,同时,也为科学家进行皮肤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工具。生物探索记者对此进行了专访。
全功能人造皮肤,干细胞培养
一直以来,国际医学界都试图体外制造皮肤,用来更换人体损坏的皮肤组织。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人造皮肤问世,有用蚕丝蛋白、结缔细胞、生物高分才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生物人造皮,也有用纳米材料、传感器制成的非生物人造皮——近来报道最多的是电子皮肤。
这些人造皮肤在临床实验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它们与真正的皮肤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从组织工程学的角度看,完整的皮肤包括不同的层次: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而这些皮肤一般都只包含两个层次:表皮和真皮。
在皮肤研究和开发领域有15年经验的吴训伟博士另辟蹊径,从患者自身提取少量皮肤组织,获取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扩增,最后得到完整的人类皮肤组织,不仅包括表皮和真皮,还包括汗腺、皮脂腺,神经等皮肤附属组织,有色素沉着,再生的毛发还能循环生长。
两大用途
该项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呢?吴博士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用途,一是可以生产载有人类皮肤的老鼠模型,用作皮肤疾病研究、药物开发、化妆品和皮肤毒性物质的筛选,加快药品及化妆品上市的步伐。二是我们的重点产品,也就是临床细胞产品。目前有很多皮肤疾病都不能够得到完善的治疗,特别是烧、烫伤,在严重的时候会危及生命,白癜风、胎记等多种皮肤疾病则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培养的人造皮肤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能够用于以下疾病的临床:慢性皮肤疮伤,烧伤,头发再生等、白癜风皮肤病等。”
目前,吴博士团队已开发出从组织培养的人头皮细胞在老鼠身上再生出全功能的人类皮肤(如下图所示)。再生的皮肤中包含表皮、真皮、发囊、汗腺、皮脂腺、神经、肌肉和皮下脂肪,还有头发。
吴博士表示,人造皮肤在小鼠身上实现的效果非常好,培养的细胞用在小鼠身上后,一个星期就形成了皮肤,三到四个星期就长出了毛发,再过两个月就可以看到毛发在生长,并且该小鼠模型证实了该皮肤可实现无疤痕愈合。
市场前景广阔
据吴博士介绍,根据2011年国际化妆品化学家学会联盟统计,2011年有16亿美元用于皮肤化妆品测试的研究、研发。根据零售药品监测,每年有550多种皮肤药品上市,用于药品的研发测试,需要经费在35亿美元以上。根据这两项统计,人造皮肤市场容量达50亿美元,这还只是在科研领域的应用。
在临床上,人造皮肤也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在我国,烧烫伤的发病率比较高,因糖尿病导致的溃疡发病率、白癜风发病率也逐年增长,每年估计用于上述疾病的治疗费用大约在一千亿人民币以上。
目前国内外有多家公司从事人造皮肤的研发、生产,但是他们的产品大多只是简单的表皮和真皮,吴博士团队利用自体干细胞技术研发的人造皮肤更接近真实皮肤,排异反应更小,更容易实现伤口无疤痕愈合。
何时能够真正用于人体?吴博士说,这项技术在老鼠身上已经很成熟了,他们正在做临床试验,预计两年时间推向市场。“用在人身上是我们的研发重点,我们的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疾病的痛苦,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结束采访时,吴博士这样总结——我们相信,这也是人类医学的共同目标。
吴训伟博士简介
吴训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浙江大学。从2001起,吴博士一直致力于皮肤和毛发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国外杂志34篇,第一作者12篇,另外有10篇论文影响因子在10分以上。其在哈佛医学院研究的有关皮肤癌的课题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他成功研发出用培养的人的皮肤干细胞种在老鼠身上,长出人的完整皮肤和毛发来。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用体外培养的人的细胞再生出完整的人的皮肤来。这项技术在美国申报了专利,并是第一发明人,2013年回国与合伙人邢志青共建了济南磐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并与济南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共建了济南药谷˙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公共服务中试平台,申请组建了济南市皮肤再生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将该成果在国内进行转化。同时该研究成果已被组织工程学最有权威的Tissue Engineering杂志接受和发表。